快科技4月5日消息,清明假期期间,话题#原来假期最好的休息不是睡觉#引发网友热议,并一度登上热搜。
据生命时报官微科普称,最好的休息是换换脑子,大脑皮层的工作特点是镶嵌式的,不同的脑区负责处理不同事情,如果你一直用同一个脑区,它就会累。
所以,要想让大脑放松,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个完全不同的事儿干。差异越大,休息效果越好。
比如,上班族平时用脑子较多,休息日就可以做些体力活儿来歇歇脑子。
对此,有网友表示不认同:“这这这…平时不仅脑子累,放假了要身体跟着一起累”“看到最后一句,真的一口老血喷出来了”。还有网友称,“牛马有干不完的体力活,休息只想躺平”。
“所以像老师这种情绪、脑力、体力三重劳动的究竟要怎么休息?”有疑似教师职业的网友问道。
也有网友表示赞同:“挺同意的,我周末如果一直瘫着刷手机,人的状态会变得很糟糕,如果中间穿插起来锻炼运动打扫家里,整个人反而神清气爽。”
事实上,在长时间从事一项需要大脑高效运转的工作后,认知就存在一定的阻碍。资料显示,巴黎大脑研究所Mathias Pessiglione团队深入研究后发现,用脑过程中产生的“代谢废物”谷氨酸会堆积在大脑中负责认知控制的区域,外侧前额叶皮层(lPFC),导致激活lPFC所需的“成本”增加,从而引发认知疲劳。
谷氨酸在大脑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特别是在高强度用脑时,谷氨酸会不断累积,就会让我们感觉大脑宕机了。
这个时候不妨让大脑放个假,帮大脑清理一下“谷氨酸垃圾”,让思维重新变得清晰,运转得更顺畅。
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如散步、跑步、骑自行车等,有助于大脑的放松和恢复。此外,拥有兴趣爱好可以让大脑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得到放松。例如,学习绘画、摄影、烹饪等技能,不仅可以丰富生活,还能帮助大脑保持活力。
当然,也要避免“伪休息”行为,如刷短视频(持续视觉刺激)、被动浏览网页(浅层信息处理),这类活动虽改变形式,但未真正切换大脑核心工作区域,可能导致隐性疲劳积累。
【本文结束】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快科技
责任编辑:朝晖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