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读书报评出2020年十大好书推荐(2)
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4-05-16 09:11:27
2024-03-20 22:55:11
0

1. 《大宋之变,1063—1086》,赵冬梅著

本书以司马光的后半生为线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政坛风云,叙述濮议之争、王安

石变法、司马相业等历史事件,再现了北宋王朝在仁宗之后由盛而衰的演变轨迹。本书是一

本通俗历史读物,但通俗的形式之下,包含了颇多关于北宋史的新阐释。在作者看来,仁宗

朝政治已接近于王朝政治的“理想状态”——分权制衡的制度设计、国家—社会平衡的政策

取向、有效的批评纠错机制——国家“百年无内乱”,经济发展,文化发达,虽然不是没有

问题,但有问题能够及时指出和纠正。而经历了濮议之争、王安石变法,北宋政治文化渐次

崩坏,“国破家亡的惨剧虽然发生在徽宗—蔡京治下,根子却在王安石和神宗”。但本书并不

是专为否定王安石变法而作,作者对王安石依然多有肯定,变法本身也并非作者论述重心,

与变法相伴随的政治文化的“法家转向”才是本书聚焦所在:政府逐利,“宽简不扰”的政

风丧失,民心日渐背离;王安石反对“异论相搅”,言论空间变窄,批评纠错机制失效;皇

权乃至相权大张,北宋政治从宽容走向专制。作为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的译者,赵冬梅

对宋代历史的解读无疑受到前者影响。不过刘书关注时段是两宋之际,赵书关注时段则提前

到了北宋后期——此点或值得读者留意。

2. 《分身:新日本论》,李永晶著

作者在后记中说,《分身:新日本论》的原书名为《近代日本精神史》,很清楚地指出,本书

的主旨在重构日本近代精神的演化过程。而分身这个意象,非常巧妙地将这一过程与中国的

现代化进程对照起来。作者认为,剥开两国近代以来那些血与火的冲突,无论是外在还是内

在,中日彼此在对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分身”,看到了“另外一个自我”。而中日两国互

相关注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确认的欲望和结果。书中直接探讨的对象是近代日本崛起的精神

机制或者说精神秘密,但通过“分身”这种关系模式,这种探讨随时就可以导向对我们自身、

对近代以来中国的精神分析。确实,对于中国而言,“日本问题”集“古今东西之变”于一

身,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互冲突的一个象征;“认识日本”可以说就是“认识自

己”。对近代日本的东亚观念、世界观念、儒学观念乃至民族主义、世界主义的缘起、演进

和纠缠,作者作了精巧、别具一格却令人信服的分析,呈现了日本“另类普遍性”的失败,

和回归“世界主义”的历程。中日在同一体系内相互建构、相互创生,从这个体系的角度来

看,本书还可以理解为一部新的亚洲论。由此,作者对中日历史和解以及东亚共同体建构的

可能与意义,提出了一种新的看法。 (黄晓峰)

3. 《记忆记忆》,[俄]玛丽亚·斯捷潘诺娃著,李春雨译

十岁那年,俄罗斯作家、诗人斯捷潘诺娃便已立下书写家族史的宏愿。这个愿望伴随她 30

多年,直到 2018 年《记忆记忆》在俄罗斯出版。

这是一部历史与现实穿插、虚构与非虚构交错,兼有回忆、纪实、散文、小说特质的跨文体

长篇力作。作者由辞世姑妈留下的日记、书籍、剪报写起,但这些遗物实在有限,无从拼贴

出哪怕逝者一个人的轮廓。她遂踏上寻根之旅。书中记述了她从家族源头的遥远小城开始,

足迹遍及欧亚大陆一处处家族先辈驻足过的地方,视角从一个个具体的家族人物再延伸到更

为宽泛的历史背景,逐渐累积起丰富文本资料与其他素材。通过书写,慢慢明晰了这个犹太

家族五代人历经一个半世纪的人生起伏,其中不少人物与俄罗斯(苏联)的时代变迁紧密相连。在追寻家族史脉络的同时,书中还以相当篇幅谈及作者对记忆本质的看法,对犹太民族

多舛命运的忧思,以及与曼德尔施塔姆、塞巴尔德、茨维塔耶娃等蜚声世界的文化前辈在历

史、文学、哲学层面的“对话”。因为作者的诗人身份,这本书有非虚构写作的扎实厚重,

亦有沉郁、流畅的美感与诗意。值得一提的是此书问世后在俄罗斯乃至欧美文坛产生很大反

响,获得一系列重要文学奖项的肯定,也得到读者认同,堪称当代俄罗斯文学的现象级作品。

3. 《你和我》,万方著

《你和我》是今年文学界的一个现象级话题。曹禺女儿、作家万方的这部作品以父亲和母亲

方瑞的相识相爱及方瑞逝世后曹禺对她刻骨铭心的思念为主轴,书写了一个古典爱情及其陨

灭的故事。同时,它浓墨重彩地记录了大时代里一些大事件对个人命运的摧折。它引人关注

的原因不止于它是名人写名人,女儿写父母,更在于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大时代和这个时代

里文人的心灵史。

《你和我》时间跨度很长,它写到外公一辈的故事,也几乎写了曹禺的一生,回答了诸如曹

禺晚年创作悖论等读者关心的话题。它也以曹禺第二任妻子方瑞的眼睛看世事,从一个闺中

少女、与世无争的中年家庭妇女的视角侧写动荡时代对个人的压抑和毁损。万方大量使用第

一手材料,特别是书信,以及对人物原话和一些细节的回忆,来还原父母辈的人生故事和心

灵世界;尤其是巧妙采用时空穿插和多声部讲述方式来呈现往事,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

更重要的是,《你和我》看似写家史,却绝非止于写一己之私。它着意于记录历史车轮碾压

下人的命运。它描写大时代里抗争和图存的精英,也写了普通人;兼写了主角和配角、演员

和观众。它述说的远不止是一个家庭的悲欢,而是一个民族在动乱时节的一段痛彻心扉的经

历。 (海龙)

4. 《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田丰、林凯玄著

近年来,关于“三和”的新闻、话题屡屡见诸报端、网络、新媒体、纪录片,本书则是以社

会学方法对“三和”开展调查访问,完成的一部具有学术眼界的非虚构佳作。

所谓三和,原指广东深圳龙华的一处地名。由于当地人力市场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者(多

为青年)提供“日结”谋生机会,这些务工者与围绕他们形成的相关行业自然形成有一定空

间范围和人口数量、产业规模的就业生态与社会群落。《岂不怀归》即聚焦在三和的人、事、

环境、未来上。为写此书,中国社科院社会学学者田丰与学生林凯玄从理论探讨与田野调查

两方面分工协作,林凯玄深入三和,近距离接触三和大神(当地外来务工者)的生存状况。

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第一手的三和务工者工作、生活现状的个案,客观反映这个群体乃至

更为广义的社会话题的真实面貌,将非虚构写作的在场感与社会学研究的专业性相对有机地

结合起来,思考三和现象的成因、合理性,进而探寻解决底层社会问题的进路。“不要高屋

建瓴,不要鸿篇大论,来一点点简单的事实和描述,记录和分析之后,写一些看得懂的浅薄

文章。”这是该书后记中的一句话,道出了作者写作的诚意,显示了作者关心人的命运的情

怀——这也正是这部作品打动人心的缘由。

5. 《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瑞典]本特·扬费尔徳著

马雅可夫斯基在三十多年的短暂人生中充分挥洒了他的诗意与才情,留下重要诗作、剧作。他跌宕起伏的经历、鲜明的个性,以及关于他的作品的争议,使他成为二十世纪苏俄乃至世

界文坛的传奇人物。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俄国文学教授、翻译家本特·扬费尔徳在这部传记

中生动而不失严谨地追述了这位诗人的一生,未必全然揭开传主创作、情感乃至最终归宿的

一些谜团,但起码试图接近真相,走进他的生活与内心世界,更对他的生前身后声名、评价

的落差有所审视。

本书作者对俄罗斯未来主义诗歌特别是马雅可夫斯基其人其作很有研究,与不少和马雅可夫

斯基有关的人物颇多交往,在筹备阶段曾多次前往俄罗斯搜集资料。对家庭、成长环境、不

同时期的友人、感情归属等对传主思想、情感以及创作有影响的人与事,书中都有不少着墨。

而传主丰富、戏剧性的情感经历,还有他不同阶段的创作,在所处家国大背景下的思想变化,

是这本传记的重头内容。不同时期传主身边的各色人物的命运与传主的人生走向亦息息相关,

共同构成那个强调英雄气概又带有悲情意味的特定时代的底色。在文本的好读与厚重之外,

插入书中的大量传主不同阶段相关照片和关联的历史图片为本书锦上添花。

7. 《晚熟的人》,莫言著

《晚熟的人》是莫言获诺奖后的首部作品。作品中的十二个故事,依然扎根于高密东北乡,

讲述故乡人与事,从上个世纪到当下社会,从历史深处步入现实百态,有荒诞有现实。十二

个故事里的人物,都是莫言过去的小说里面没有出现过的。如《斗士》中的人物——武功,

莫言给他的定位是一个凶残的弱者,一辈子受尽别人欺凌,也干了很多突破底线的坏事,睚

眦必报。而《红唇绿嘴》中的人物“高参”擅长在微信公众号上贩卖谣言并借此谋生。互联

网时代农村人物的形象,在莫言几十年的农村题材小说里也没有出现过。这些不起眼的小人

物,是作者的朋友、知己,甚至是兄弟,他们的经历和体验,映照出时代的波澜壮阔风起云

涌。莫言还把自己写进了小说。书中莫言被书写,也被打量。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复杂世界,

他的迟疑、迷惘、感叹。“晚熟的人”概念丰富,有无限阐释的空间。从艺术的角度讲,成

熟代表固化,晚熟则暗含作家为使创作生命延长,躲避成熟、抵抗成熟之意。另一方面,晚

熟也代表着一种谦逊的姿态。我们能从晚熟的“莫言”中,发现自我,同时发现与自我完全

不一样的人物。

8. 《阳明大传:“心”的救赎之路》,束景南著

这是束景南先生二十年王阳明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与他之前的朱子研究一样,也是分三步走:

先充分开拓资料,著成《王阳明佚文辑考编年》;考定生平行事,写出《王阳明年谱长编》;

开展思想研究,最终写出这部思想大传。束景南认为,王阳明与朱熹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继

承与发展关系:朱熹“性即理”的性学主要是解决人性问题,阳明“心即理”的心学主要解

决人心问题;他们分别举起“复性”与“复心”两面人本旗帜,在儒学思想体系内部构成互

补共进的关系。这部《阳明大传》采用“文化还原的心态研究”方法,尝试把儒学史上被神

化的、以及当代被抽象为一个哲学符号的王阳明,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真实的王

阳明”。本书深入传主所处“历史世界”,描绘出一个政治黑暗、文化纷乱的时代,讲述传主

波澜壮阔的一生经历,在此基础上,对王阳明“思想世界”的演进作了精细梳理,其中颇多

新的论说,如提出阳明心学思想发展经历了“心学之悟”“龙场之悟”“良知之悟”“天泉之

悟”的“四里程碑说”;如认为“天泉之悟”所悟为“八句教”而非“四句教”,等等。诸多

新的史事考辨、理论阐发,新人耳目,令学界为之震动,必将对当代阳明学研究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9. 《医学的温度》,韩启德著

一边是现代医学进步引来的热烈欢呼,一边是公众对医疗现状的普遍不满。为什么会这样?

是哪里出了问题?在韩启德院士看来,当代医学因技术化而变得冷冰冰的,因商业化而变得

贪婪,医本仁术,但医者却常常忘记了对病人情绪、心理的关怀……面对这种状况,韩启德

院士大声疾呼:“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本书结集了韩院士近些年来对医学本质、医

学伦理、医学社会学等的思考,表达了对精准医学、循证医学、叙事医学等的意见,阐述了

对中医、死亡等话题的看法……总之,本书是一种医学人文的思考。书中包括了很多医学方

面的新知新识,比如指出有一类癌症为“惰性癌”——这类癌症未被发现其实并无碍健康,

而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方针下,发现并施加治疗,却带来一系列负面作用;又如高

血压人群服用降压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生率能降低 30%,但绝对效果不过是发病率由

5.6%降低到 3.9%,相当于 100 个人服药只有 2 人受益,这样的治疗值得吗?……诸多论述,

既富理性的力量,又有人文的情怀。对于医界人士,阅读本书是反思自己职业和专业的一个

机会;对于相关管理者,本书有助于他们思考医疗政策方面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而对于一般

公众,本书也许会改变我们对与健康有关的很多问题的看法,每个人的健康,总归要自己来

照顾。

10. 《暂坐》,贾平凹著

《暂坐》写的是城里事。在西安已经生活了四十多年,贾平凹像熟悉自己的家一样熟悉这座

城,但似乎写它的小说却不多。因此许多人认为,贾平凹是乡村题材作家。其实现在的小说

哪能非城即乡,城市化大潮下,城乡都交织在一起,如一枚分币成为我们身份的两面。

《暂坐》以西京城为背景勾勒出十多个都市女子形象。《暂坐》中仍是日子的泼烦琐碎,这

是贾平凹一贯的小说作法,不同的是这次人物更多在说话。话有开会的,有报告的,有交代

和叮咛,有诉说和争论,再就是说是非。小说以生病住院直到离世的夏自花为线索,铺设了

十多个女子的关系,她们各自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相互间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在关

系的脉络里寻找着各自的身份和位置。《暂坐》里没有多少情节,这种日常生活的叙述,靠

的是细节,细节使这部作品变得丰满充盈,摇曳生姿。“广博的知识”是《暂坐》的特征之

一。作品涉及文学艺术、政治、养生、宗教、美食、植物、戏剧、古玩等,正如中国古代小

说传统中,知识是关键的艺术要素之一。尽管是“百科全书式的写作”,但是贾平凹更为看

重的,是《暂坐》中主人公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形成的,时代、社会的背景是什么,她们活得

是不是自在。贾平凹用《暂坐》为当代都市女性心灵立传,也为自己的写作开拓了新的可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27读书《美国黑镜》推荐语 ... 27 读书《美国黑镜》推荐语 巴顿·格尔曼 三度普利策...
189读书《易中天中华史》口播... 189 读书《易中天中华史》口播推荐语 ...
38五条禅语智慧 21.佛家禅语: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22.佛...
38写给关注我的朋友:自尊是自... 标题:写给关注我的朋友:自尊是自己给自己的礼物 开头:为此,你需要关注以下这 ...
中华读书报评出2020年十大好... 1. 《大宋之变,1063—1086》,赵冬梅著 本书以司马光的后半生为线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
193读书《李鸿章传》梁启超 ... 193 读书《李鸿章传》梁启超 口播推荐语 推荐语: 这本《李鸿章传》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作...
188读书《半小时漫画中国史》... 188 读书《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口播推荐语 ...
38培养孩子的9个黄金教育法则 培养孩子的 9 个黄金教育法则 1 鱼缸法则 心灵的成长需要自由 几条小鱼放在一个鱼...
34成熟都逃不过这5个阶段(1... 标题:成熟都逃不过这 5 个阶段 开头:成熟都逃不过这 5 个阶...
珍惜你的鄙视 珍惜你的鄙视 6 年前,他曾经在南方某家报社记者部试用。想想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