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行业迎来史上最惨烈的价格战 传统渠道进入至暗时刻

内容摘要当国补全面放开之后,这一刻的到来其实也就是一个时间问题,400元以下的一匹机、600元左右的1.5匹机,在国补、零售平台、企业和以旧换新的优惠叠合之后,成为了现如今终端价格的主流态势之一。没有品牌影响力的中小制造企业在这种价格体系面前毫无招

当国补全面放开之后,这一刻的到来其实也就是一个时间问题,400元以下的一匹机、600元左右的1.5匹机,在国补、零售平台、企业和以旧换新的优惠叠合之后,成为了现如今终端价格的主流态势之一。

没有品牌影响力的中小制造企业在这种价格体系面前毫无招架之力,而城门失火之下的空调行业的传统渠道上也迎来了至暗时刻,再努力的模式创新在极端低价巨浪中犹如一叶扁舟,趋之若鹜的流量和价格导向撕裂了既往的产销方法,很多厂商竭尽所能的核心方向便是求生存。

极端价格战之下的商家现状

邹明(化名)严格意义上讲不是一位空调商家,多年前他就逐步向快消品领域进入业务转移,但在行业沉淀了二十多年的他依然割舍不下空调,目前还有团队维持着空调在电商平台上的零售,尽管规模不大,却也能够踉跄前行,当然,这只是在去年的状态。

“我们去年在电商平台上还能卖几百万元,也没有做大规模的投放,勉强维护团队的运行,现在就不行了,大企业的价格太低了,到4月底,我们的电商公司才做了不到二十万元,我也不知道后期该怎么办?”他如此卑微的现状并不是个案。

在见到他之前,我与华南的几位代理、批发商有过交流,更早之前,他们主要经营的品牌集中在中小规模的群体上,当市场端对品牌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他们也在努力与大品牌接触,想要通过合作品牌的均衡布局来达成稳定的经营,而时下血淋淋的价格战让他们也是无以为继。

“目前这个行业我们实在是做不了,”这位姓李的商家还说到:“不是说我们在寻求低价,而是整个行业和消费者都是如此。”更令人纠结的是,在大品牌拾起价格武器的时候,如雪崩之势下的价格战压力,让他对未来迷茫而不知所措。正如他所言,“先活在今天再看明天。”

“慢慢做”、“不着急”、“稳定现金流”等等很多的话语从更多的商家向笔者倾诉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并不是应对局势的办法,更像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退守。只是,往后再退一步可能就是悬崖峭壁。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情绪,对大企业发动的史无前例的极端价格战表示了非议甚至是愤怒,可是观察一下行业近年来的动向并不难发现,眼下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价格战的出现,可以看到草蛇灰线的源头。

政策与市场需求导演的价格战

市场竞争从来都是处于一种动态博弈过程,每个品牌的快速崛起、发展,都可能引发一场蝴蝶效应,就像是小米近年来空调行业的狂飙急进,在引来众多舆论关注之时,也搅动了竞争局势。事实上,在空调产业的发展史上,如此现象曾经反复出现过,二十多年奥克斯、十多年的格兰仕等等都是如此。

而站在市场发展规律的角度看,供需失衡之下开打价格战,其实是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每个企业营销侧的KPI和竞争博弈,让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结合用户端消费降级的趋势,价格战几乎成为了唯一的方向。

更何况,现如今整个行业还将迎来“6.18”的关口,之于国内空调市场而言,这一战几乎能够影响每个企业在今年的业绩,正如绝大多数商家对大企业发动的价格竞争无可奈何,每个大企业其实也没有更好的方法来突破眼前的竞争博弈格局。所谓一力降十会,中小品牌再好的创新,在大企业的价格利器面前都无效果。

国补给行业这波史上最惨烈的价格战提供了足够的弹药,每个企业都把国补资源让渡给了用户端,这也符合国补政策本身的精神和指导意义,可是虹吸效应的扩大让二三线品牌在此轮价格战中逐渐式微,甚至是每况愈下。

无论是中小品牌还是传统渠道商,很多都向笔者问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国补政策什么时候能够停止。其实当他们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心中有答案,在目前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局势下,国补暂时不会停止。

笔者认为,当国补结束的时候,市场需求被提前释放和消化后,行业生态的自我修复过程,给每个企业带来的压力会更大。届时,如果价格战依然继续,消耗的更多的将是企业自己的现金流。

寻找大流量和出海

哪怕是再传统的厂商在受到生存拷问的时候都会谋划出路,目前一个集体做法是,无论是商家还是中小品牌,终于集体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等大流量平台探寻生存破局的可能性——尽管投入的资源和形成的结果往往难以匹配——可这是生存压力倒逼之下的结果。

这是一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举措,大流量平台往往都是大品牌、大企业绞杀的领域,可是,越来越多的用户将需求向线上集中,使得中小企业、商家在线下只能偶尔捕捉点工程机需求,况且,今年工程市场也呈萎缩之势。

聪明的资金正在向海外流转,不止是工厂,商家也是如此。张量(化名)所创立的公司在多年之前曾经在电商领域的规模超过了5亿元,从前年海外市场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态势的时候,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这一块成熟的业务,在东南亚开始布局了冰箱、洗衣机和空调方面的业务。

去年10月份,谈鸿(化名)也进行了向海外市场的业务转型,空调工厂业务出身的他还做个几个大品牌的代理商,国补在激活国内市场需求之时,他敏锐地感觉到内销端的价格战无可避免,在他看来,海外才是真正的星辰大海,“国内市场太卷了,卷不动,就跳出去,不参与卷。”

中小制造企业在今年几乎都靠出口维持着生产线的正常运转,但凡是只有内销没有出口的中小空调工厂,近几年以来都不会有好日子过。虽然出口市场同样面临着竞争,只是相对而言,卷的惨烈程度不像国内市场这么惨烈。

工厂自身在营销、零售模式方面的创新,与极端的价格战,以及用户需求的分化,让国内市场的传统渠道再次步入了一个十字路口,对这个路口的方向型探索,不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与死的考量。(文思)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