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里的“倔老头”与“新时尚”

内容摘要1“倔老头”姓李,总揣着个放大镜在胡同口的垃圾桶前转悠。有回我亲眼见他拦住拎着垃圾袋的邻居:“您这剩饭剩菜搁哪了?塑料袋得单独放!”人家急着上班,嘟囔着“分类那么细有啥用”,他倒乐了,眼睛眯成一条缝,拍着胸脯说:“我是咱胡同的分类管理员!您

1

“倔老头”姓李,总揣着个放大镜在胡同口的垃圾桶前转悠。有回我亲眼见他拦住拎着垃圾袋的邻居:“您这剩饭剩菜搁哪了?塑料袋得单独放!”人家急着上班,嘟囔着“分类那么细有啥用”,他倒乐了,眼睛眯成一条缝,拍着胸脯说:“我是咱胡同的分类管理员!您瞅瞅,这垃圾桶盖子上贴的二维码,扫一扫还能看分类动画呢!就跟看动画片似的,可有意思啦!”

图源:即梦AI

这倔老头原是退休教师,垃圾分类刚开始那会儿,他就跟上了发条似的,每天在社区里转悠,见人就发他自费印的“分类口诀卡”,那卡片设计得色彩鲜艳,上面的字还特意用不同颜色区分。“能卖钱的蓝桶桶,易腐烂的绿桶桶,有毒有害红桶桶,没人要的灰桶桶”,他一边发一边念叨,仿佛在念一首动听的童谣。有次看见小孩把饮料瓶扔错桶,他连忙掏出放大镜照着瓶身商标:“看清楚没?这个是PET材质,回收后能变成衣服呢!”现在啊,他成了社区里的“分类顾问”,连快递站都挂着他手写的《包装拆解指南》,那字迹工工整整,就像他对待垃圾分类的态度一样认真。

2

通州区广通小区的孩子们,最近爱上了一个新鲜玩意儿:智能回收机。只需掏出手机,微信扫码轻轻一点,箱门便缓缓开启,“箱门正在开启,请稍候,纸箱请压扁,衣物请打包,正在关门,请注意夹手……”居民可以将积攒的塑料瓶、压得平整的纸箱、洗净的空药盒,甚至不再穿的旧衣裳、旧鞋,一股脑儿投入其中。眨眼间,手机就会弹出收益到账的提示——这可不是简单的“变废为宝”,而是按0.6元每公斤的价格结算,再加上惊喜小红包,收益直接躺进微信钱包。

别小瞧这些机器,它们胃口大得惊人!平均每台每天能“吞下”70多公斤可回收物,全市640台“大胃王”加起来,日均回收量超过50吨,相当于每天从垃圾堆里“抢回”一座小型资源山!更厉害的是,它们的“肚量”包罗万象,从常见的纸类、塑料、金属,到织物里的旧衣旧鞋,就连让人头疼的外卖餐盒、蓬松的塑料泡沫,都能照单全收。

社区居民拿出闲置物品现场交换

图源:北京物业管理行业协会

这些“吃”进去的宝贝,顺着环保产业链的“轨道”,进入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精准流转到80多条不同的分拣线上。整个过程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每个回收物包裹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识别码,从用户投递、中转站运输,到分拣厂处理,全程可追溯,最终按需销售给下游商家,完成从垃圾到宝藏的华丽蜕变。

搁以前,这胡同里垃圾成堆,回收的王师傅记得最清楚:“以前收废品杂乱无章,现在居民把纸箱压得整整齐齐,玻璃瓶分类装袋。”现在连宠物粪便都有专用回收桶,物业王主任说:“上个月用回收塑料做的长椅刚安好,老街坊们自发给起了个名——‘绿色记忆’。”坐在上面,就像坐在环保的功劳簿上,满满的都是成就感。”

3

周末去新奥购物中心,看见有大学生支着摊教老人用智能回收机。有位穿藏青布褂的奶奶,把孙子喝完的酸奶盒拆得锃亮:“小囡说了,分类对了,碳积分能给奶奶买花露水。”商场经理说,现在连海鲜区的贝壳都单独回收,做成装饰画挂在中庭。

大学生教老人用智能回收机

  图源:北京丰台官方发布

最让我感慨的是什刹海的“分类夜话”。每月十五,社区广场支起大排档,大伙儿边吃炸酱面边聊环保。有回听见几个大爷争论:“厨余垃圾沤肥,能种出京白梨不?““您那梨树,要配个智能滴灌系统!”穿格子衫的程序员当场掏出手机演示。

垃圾分类五年,北京城变了模样。胡同里的老槐树下,分类督导员的扩音器不再刺耳,取而代之的是“蓝绿红桶桶”的顺口溜:又直又冲的“倔老头”,如今成了和蔼可爱的义务宣传员;从前嫌麻烦的“懒媳妇”,现在比谁都较真。全市生活垃圾处理量减量率超过2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提前完成 “十四五” 规划目标。

图源:石景山城市管理

这让我想起作家老舍笔下的北平:“一个大城,有它的老,也有它的新。”垃圾分类这场“破立之间见真章”的变革,正让古都焕发新生。当每个市民都成为绿色北京的“柱子”,当每个社区都变成环保的“银行”,当每条胡同都飘起文明的“新时尚”,这座千年古城的绿水青山,终将化作千万人心里的金山银山。

来源:“北京网友说”微信公众号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