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工智能送上天:我国首次发射太空计算卫星星座,代号“三体”

内容摘要IT之家 5 月 14 日消息,据央视报道,我国今天 12 时 12 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一箭 12 星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IT之家查询获悉,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

IT之家 5 月 14 日消息,据央视报道,我国今天 12 时 12 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一箭 12 星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IT之家查询获悉,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 576 次飞行。2025 年全球第 103 次航天发射、中国第 27 次、本月第 3 次、SAST 第 9 次、长征二号丁第 4 次。

公开报道显示,太空计算卫星星座由浙江省之江实验室打造,代号“三体”。今日发射完成后,我国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

在此之前,卫星拍摄的照片(数据)需要传回地面总部进行处理,但由于带宽限制、地面站窗口关闭(每天连接不到 2 小时)等问题,往往会导致处理速度缓慢,甚至一份报告要等 8 小时以上。

但“三体计算星座”自带星载智能计算机,能够直接在太空处理数据。以同类型的美国 BlackSky 卫星为例,它从拍照到生成分析报告只要 90 分钟,比传统卫星足足快了 8 倍。按照规划,三体星座要发射至少 1000 颗卫星,5 年内建成“太空算力网络”。

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介绍称,“三体计算星座”是由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该设施将通过在轨实时处理数据,解决传统卫星数据处理效率瓶颈问题,推动人工智能在太空的应用与发展。

本次发射的一箭 12 星是“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次发射,也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首次发射。该星座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并搭载了 80 亿参数的天基模型,可对 L0-L4 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将执行异轨卫星激光接入、天文科学观测等在轨试验任务。

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总师李超介绍,“三体计算星座”的协同计算能力将在城市治理、应急救灾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有效的数据支撑和在轨智能服务。比如指定世界上任一地点、任一路口,路上跑了几辆车,它都可以实现分钟级、甚至秒级的遥感图像在轨处理。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