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盲人刷脸认证,莫让“技术教条”制造障碍

内容摘要▲人脸识别技术不该成为数字世界的“通行障碍”。图/IC photo据央广网5月13日报道,近日,江苏扬州的一位盲人管先生在某运营商营业厅办理手机卡时,因无法完成眨眼刷脸验证,无奈之下,只能以亲属的名义开通手机卡。管先生说,他的眼部残疾状况肉
▲人脸识别技术不该成为数字世界的“通行障碍”。图/IC photo

据央广网5月13日报道,近日,江苏扬州的一位盲人管先生在某运营商营业厅办理手机卡时,因无法完成眨眼刷脸验证,无奈之下,只能以亲属的名义开通手机卡。管先生说,他的眼部残疾状况肉眼可辨,但营业厅以“相关规定”为由要求其刷脸验证。

事实上,这已不是孤例。此前,央广网也有报道,2020年11月,94岁老人为激活社保卡被家人抱到银行进行“人脸识别”;去年4月,46岁的盲人苏洪泰在微信上申请医保码时遇到了困难,“我只要有空,就不停刷,还找人在我的眼皮上贴上纸,刷了有上百次,总算通过了。”

而除盲人外,人脸烧伤患者、脑瘫、面瘫、老年痴呆症患者、唐氏综合征患者等,都是在“刷脸”过程中面临困难的群体。他们的合法权益,不该被刻意忽视。

想象这一场景令人五味杂陈,当算法成为新时代的“门神”,那些布满皱纹的脸、留有伤痕的脸、天生异样的脸,咋就成了数字世界的“通行障碍”?

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便捷性毋庸置疑,不必赘言。但总有些企业把“技术至上”当作推诿的挡箭牌,总有员工拿着系统设定来搪塞顾客。这种傲慢,暴露的不仅是服务意识的缺失,更是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漠视。

报道中还提及,另一家营业厅工作人员表示,办理手机卡需要当事人持有效身份证件,如是残疾人可持本人残疾证,只需拍照片留档,无需人脸识别。这种灵活变通的做法,就诠释了何为“科技向善”。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规定“非必要不得将刷脸作为唯一验证方式”,要求为特殊群体提供替代方案。当务之急,是时候“自下而上”梳理一番,诸如让盲人“眨眼刷脸”的“强制规定”,还有多少?

此外,这剂良方要真正见效,或许还需配套些“药引子”。比如,政务大厅可开设“无刷脸通道”,工作人员手持的PAD(便捷式查询系统)能自动调取残联数据库和老年人数据库。再比如,医院可启用声纹挂号系统,让帕金森患者颤抖的双手不再成为就医壁垒。

具体到银行、移动等各种业务营业厅,都应当建立“技术+人工”的双轨验证体系,以“适老化服务”理念,在营业厅设置特殊服务窗口。当然,或许更重要的还是培养服务人员的人本意识,当面对特殊群体时,能够多些“绿色通道”,而非僵化执行“技术教条”。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31031万人,占比22.0%,而目前中国残疾人总数约为8591.4万人,其中盲人数量超过1700万。创新性保障以及制度性保障绝非锦上添花,而是文明社会的必答题。

70年前,第一代盲人电话接线员用指尖叩开了职业平等的大门。而在今天,在非必要不刷脸成为原则的背景下,我们不该让任何一张脸庞被算法拒之门外。期待所有的公共场所都能尽快做些更人性化的调整,以此重写科技文明的注脚:技术不该是横在人间的一把尺,而应是渡人的舟。

撰稿 / 丁慎毅(职员)

编辑 / 徐秋颖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