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雍 黎
“项目周期紧、任务重,我们必须抢抓窗口期。”5月5日,在重庆理工大学核—氢综合清洁能源技术实验室(以下简称“核—氢综合清洁能源技术实验室”)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的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刘海东,正关注着高温微动磨蚀、氦气热工等关键试验的每一个数据。
位于重庆理工大学两江校区的核—氢综合清洁能源技术实验室,聚焦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核能制氢及氢能无人智能装备等未来能源核心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我们自主研制的成套微动磨蚀实验平台,涵盖多个子系统,可用于开展不同极端环境下微动磨蚀实验。”刘海东介绍,该平台对于提升核燃料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伊始,团队面临着动密封、热膨胀匹配等多项技术难题,且当时国内尚无成熟方案借鉴。他们历时半年多,反复论证、不断优化,最终自主研制出该系统,填补了国内相关测试能力的空白,为第四代核电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核—氢综合清洁能源技术实验室,今年正式投用的大型氦—空综合实验平台、极端环境核能系统关键材料微动磨蚀实验平台等七大科研装置静静地矗立。目前,由核—氢综合清洁能源技术实验室承担的多个科研项目,正处于关键实验测试阶段。为确保实验的连续性,哪怕在假日,该实验室依旧保持着高强度运转。
“五一”期间的重庆两江新区,还有许多像刘海东一样的科技工作者在坚守岗位。他们没有选择休息,而是争分夺秒,只为紧追科研进度,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我们在‘五一’面临着双重任务。”记者走进重庆纳米金属研究院的实验室时,材料工程师黄椿森正在专注于纳米轧辊的性能测试。他说,团队既要紧急交付一批纳米轧辊,又要推进中试基地建设,为技术产业化搭建“最后一公里”的平台。记者了解到,该团队的纳米金属轧辊项目,已在西南铝、宝钢集团等企业上线测试。
在两江新区明月湖畔的科创园区内,重庆越千创新科技有限公司CEO曾诚和团队成员坐在电脑前进行程序调试。由他们研发的随灵X桌面摄影机器人样机,此刻正随着程序指令完成旋转拍摄。
“传统构型存在拍摄抖动问题。因此,我们不得不推翻原有设计。”曾诚介绍,相较于市面上动辄数十万元的摄影机械臂,随灵X桌面摄影机器人价格仅为千元级。在低成本的同时,团队也不断打磨产品的用户体验。团队首创零重力直驱技术,在保证近1米臂展和2公斤负载的前提下,将设备重量压缩到3公斤,为视频内容创作者提供了便利。
“如果没有争分夺秒的赶工,周期只会越拖越长。”曾诚说,“五一”期间,他们正在加速迭代,确保产品达到可交付状态。(科技日报重庆5月5日电)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