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36氪
谁能用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高的性能,
谁就能活到最后。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淘汰赛进入“血腥时刻”:价格战愈演愈烈,从“慢刀割肉”升级到“断臂求生”,激光雷达、城市NOA、超充技术成为在军备竞赛中上牌桌的筹码,资本退潮后,曾经无限风光的“蔚小理”们股价下跌、裁员缩编。无所谓“活得好不好”,行业共识首先赤裸裸地指向“活下去”。
在这场愈演愈烈的行业竞争中,一家曾被贴上“低调”、“平替”标签的浙江车企,成为当下一匹最大黑马:2024年,零跑以年交付量近30万辆的成绩冲进造车新势力前三,仅次于理想、华为的鸿蒙智行;更重要的是,零跑在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净利润转正,提前一年达成单季度盈利的目标,成为第二家盈利的造车新势力。
而惊喜还在继续。2025年3月,零跑发布全新车型B10,以“12万级标配激光雷达+全系高阶智驾”杀入市场,预售1小时订单就突破1.5万辆,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有媒体评价“零跑杀疯了”。朱江明却“气定神闲”,在他看来,B10的大卖是零跑多年技术创新积累的必然结果。
“零跑的逻辑很简单——不管造的是豪华产品,还是品质产品,都要是让老百姓买得起的产品。”朱江明的话,戳中了当下行业困境,当“堆料内卷”透支创新诚意,零跑用工程师思维证明,降本不等于降质,而是对无效溢价的精准打击。
这家“最不像新势力的新势力”,正用“技术平权”的逻辑改写行业规则:如果高端配置注定属于少数人,零跑则试图证明,只要死磕自研与成本定价,人人都能开上“平价保时捷”。当行业陷入内卷与浮夸,零跑选择回归造车本质——用技术创新保持性能持续迭代,把溢价挤出水份。
“豪华平权”的底层逻辑
零跑汽车正在用技术创新的硬实力,撕掉“豪华即溢价”的行业标签,重新定义“豪华平权”,以实现高端性能普惠。朱江明在采访中直言:“我们希望打破豪华品牌就要有溢价的潜规则。用户买零跑,不是因为买不起奔驰、买不起保时捷,而是他们足够理性,选择用更合理的价格获得同等品质。”
这一逻辑在零跑的产品矩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零跑全新车型B10为例,其以“12万级标配激光雷达+全系高阶智驾”的颠覆性配置杀入市场,预售1小时订单突破1.5万辆。朱江明透露,B10的高阶智驾方案采用自研的中央域控制器和集成化电子电气架构,并搭载了禾赛科技ATX超远距激光雷达、高通骁龙8650智驾芯片,首发上车为零跑争取了时间差优势,使得用户仅需支付友商激光雷达车型1/3的成本,就能获得支持高速NOA、自动泊车的完整智驾生态。借此,零跑也真正实现“用电子行业逻辑造车”——性能升级,成本不升。
在朱江明看来,用户感知到的豪华,是充电速度、续航里程、智能体验的无短板,而不是logo带来的心理溢价。
这种“技术平权”的实践同样体现在C系列车型上。15万级的零跑C16,采用与30万级车型同源的800伏碳化硅高压平台,,续航和充电效率对标高端车型。朱江明强调:“用户感知到的豪华,不是价格标签,而是实打实的品价比。开零跑的车主中,有大量BBA用户增购,这就是理性消费的胜利。”
不做“车圈小米”,
也不做“车圈优衣库”
业界常将零跑比作“车圈小米”或“车圈优衣库”,但从发展路径来看,零跑的内核可能是“谁也不像”。
与小米初期靠性价比突围、后期转向高端化不同,零跑从创立之初便锚以成本定价策略,虽然全系车型覆盖10万级-30万级范围,但均是通过“技术自研+快速迭代+规模分摊”来实现的成本的极致压缩。从这个角度来看,零跑更接近“技术普惠者”的角色——将前沿技术下放到价格更低的车型中,所谓的高端、豪华不单纯是指价格高,而是当把品质高作为前提时,价格依旧亲民。
“品质是前提,有了品质才有销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朱江明直言,B10推出后,零跑一方面要提升B系列规模,另一方面要在2025年第二季度针对C系列产品实现年款的快速迭代。“更有竞争力的续航、更高程度的智能化”,朱江明说,“这是我们必须要打赢的一仗。”
优衣库的“基础款长销”模式与零跑有相似之处,但内核却又截然不同。优衣库通过标准化设计降低个性化成本,而零跑则通过平台化实现“高配低价+多样组合”。基于零跑的模块化平台,其C平台车型零部件通用化率超80%,成本下降程度可想而知。
这种策略精准击中了年轻家庭和理性消费者的需求。以C16用户画像为例,其中70%的车主来自合资或豪华品牌增购,50%为换购用户,“他们不再为品牌溢价买单,而是追求实打实的品价比。”朱江明总结。
如何构筑技术护城河
2024年,零跑全年交付量接近30万台,成为“造车新势力的年度黑马”,被外界评价“闷声发大财”的典型代表,行业又开始将零跑与“优等生”比亚迪和理想做比较。但对比比亚迪的规模优势、理想的爆款逻辑,零跑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进阶之路——通过“全域自研+平台化设计”的差异化路径,构筑起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一方面,零跑并不完全依赖规模优势,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小规模高毛利”,其自研自造比例占整车成本的65%,覆盖电池包、电驱、智驾、座舱、电子架构等核心部件,甚至将车灯、电子门把手等传统外包件纳入自研体系。以车灯为例,自研后,每套BOM成本压低至行业平均水平的70%。而将电子门把手通过自研集成至域控制器后,零跑能够实现单车节省超100元。
“这些成本只能通过全域自研才能节省下来,也只有全域自研,才能快速根据实际需求去做调整。”朱江明表示,“虽然只是些小创新,但不断进行这些小的积累,每个100元积累下来,就可能带给用户降低3万元的感知。”
另一方面,虽然是全域自研,但零跑的研发费用率长期控制在7%-10%,远低于蔚小理普遍超过15%的水平。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零跑的平台化战略,不同车型之间能够共享大量零部件,极大提高了零部件的通用性,利用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成本。目前,零跑拥有ABCD四个系列,涵盖了6万-10万,10万-15万,15万-20万,20万-30万四个价格带,预计推出十三四款车型,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成的电子电气架构”,单车型研发成本实现大幅降低。
“这是零跑的一大特点,将集成度做到最高。”朱江明表示,“我们LEAP 3.0架构,将座舱域、智驾域、动力域、车身域等全部域控制集成到一个盒子里,非常简洁。”目前,零跑汽车的自研架构已进入LEAP3.5技术架构,电子控制器从原来28个变成22个,线束从原来1500米到不足1千米,是业内最短的线束。
零跑用实践证明:降本不等于降质,而是对无效溢价的精准打击。回看零跑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工程师思维”的胜利——这种基因不仅属于零跑,更深深植根于杭州的创新创业土壤。
在这片土地上,另一群“技术苦行僧”正用相似逻辑颠覆行业,DeepSeek凭借开源策略与成本优势,打破美国对AI的话语权垄断,宇树科技坚持全栈自研战略,实现电机、减速机、控制器、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90%,将四足机器人做到“行业地板价”。它们的共同点是:不追风口、不造概念,而是用底层技术创新,把尖端技术变成普惠工具。
这场“工程师思维”的胜利,或许正在定义中国硬科技的新范式:让技术成为最核心的引擎,让普惠成为最高级的豪华。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