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肝脏应对“虫癌”的免疫应答机制

内容摘要本报讯(记者刁雯蕙)泡型包虫病是由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泡球蚴)寄生人体引起的致命性人畜共患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021至2030年重点防控的20种被忽视热带病之一。该病在我国西部农牧区尤为严重。近日,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兰

本报讯(记者刁雯蕙)泡型包虫病是由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泡球蚴)寄生人体引起的致命性人畜共患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021至2030年重点防控的20种被忽视热带病之一。该病在我国西部农牧区尤为严重。近日,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兰州大学,利用华大自主研发的时空组学技术Stereo-seq,绘制了高分辨率的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的时空动态图谱。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先进科学》。

泡型包虫病又被称为“虫癌”,虫体在肝脏形成侵袭性病灶,未治疗患者10年病死率超90%。宿主的免疫应答状态是影响多房棘球蚴感染寄生、病灶活性的重要因素,会导致不同的感染结局。因此,阐明感染不同阶段宿主免疫应答机制,对于泡型包虫病的防治有重大意义。

该研究通过开展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实验,联合 Stereo-seq及单细胞转录组等技术,全面解析了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的免疫应答时空变化特征,鉴定了病灶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Spp1+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并探讨了这些细胞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

研究发现,在感染早期,中性粒细胞高表达炎症因子,提高胞外诱捕网活性,在病灶微环境中主导了杀虫反应;随着感染推进,中性粒细胞的衰老、凋亡以及免疫抑制信号的表达可能会参与免疫反应的负调控。

该研究通过解析免疫微环境的动态变化,深入阐明了与泡型包虫病进展相关的关键细胞及分子特征,为指导泡型包虫病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10.1002/advs.202405914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