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十二时辰》到《长安的荔枝》马伯庸的影视宇宙

内容摘要  “抓住普通人的情绪,才能带着温度去理解历史。”这是马伯庸对历史作品的独到见解,也是他创作风格的核心所在。从《长安十二时辰》到《风起洛阳》,再到如今的《长安的荔枝》,通过这些引人瞩目的作品,马伯庸不仅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小人物故事,也构筑了一个个丰富的历史场景。  随着《长安的荔枝》的定档,期待

  “抓住普通人的情绪,才能带着温度去理解历史。”这是马伯庸对历史作品的独到见解,也是他创作风格的核心所在。从《长安十二时辰》到《风起洛阳》,再到如今的《长安的荔枝》,通过这些引人瞩目的作品,马伯庸不仅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小人物故事,也构筑了一个个丰富的历史场景。

  随着《长安的荔枝》的定档,期待汇聚在这一作品上的目光愈发炙热。这部同名电影和电视剧由大鹏和曹盾鼎力执导,分别聚焦于唐代小吏的传奇历程。马伯庸的小说灵感源于杜牧的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不仅为作品增添了诗意的气质,也为随后的故事铺就了浪漫的背景。

  影片讲述了普通小吏李善德在面临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肩负着“荔枝使”的重任,踏上了艰难而漫长的千里送荔枝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李善德所表现出来的普通人奋斗精神贯穿始终。从预告片中,他蓬头垢面、满脸尘土的形象,早已将我们带入那个盛唐的浪潮中。在这里,每一位看似平凡的小人物都有着他们的不平凡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长安的荔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的简单再现。它在叙事结构上借鉴了马伯庸特有的“历史可能性小说”风格,通过幽默和智慧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社会底层打拼,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这让人不禁想起《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那种既沉重又不乏乐观的生存状态——面对无尽的挑战与责任,他们始终渴望改变,寻求机遇。这种对人性的细腻刻画,恰恰是马伯庸作品的魅力所在。

  从艺术制作的角度来看,《长安的荔枝》的主创团队显然在力求展现盛唐的瑰丽风貌,预告片中展现的大气典雅的建筑、繁华热闹的市井以及细致真实的人物服装,都让人对这部作品的艺术审美充满期待。马伯庸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自己希望将影视作品的美感与文学作品的内涵相结合,与现代人的价值观产生共鸣,这是他创作的初衷之一。

  然而,随之而来的不仅是热烈的讨论与期待,还有口碑和市场之间的微妙平衡。尽管近年来马伯庸的作品频频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但实际的收视状况却并不如想象中火爆。《风起陇西》的高评价伴随的却是相对低迷的收视,或许也反映了文学与影视艺术之间那种难以完全契合的隔阂。马伯庸也曾坦言,文学作品在改编成影视作品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许多制约,“电影要把所有的信息量都转化成视听语言”,这种转化可能造成了某些观众的不适应。

  尽管如此,马伯庸通过其独特的创作视角,确实为我们提供了重新理解与诠释历史的机会。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寻求的不仅是时代的反思,更是对现代人情感的表达。他认为,任何时代的作品都要与当下观众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打动人心。因此,《长安的荔枝》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它是否能通过小人物的奋斗故事,与现代社会中的普通人产生紧密联系。

  总而言之,从《长安十二时辰》到《长安的荔枝》,马伯庸凭借独特的文学视角与鲜活的角色设定,成功营造了一个个丰富而细腻的历史场景。未来,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佳作,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影视生态,也拓展了大众对历史的想象力。我们共同期待李善德的旅程,将会让我们对历史与人性的探索再度走向深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