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科技

“科学公司”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2025-05-15 03:0520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本报记者 江 耘  通讯员 孔晓睿

    “团队首创的制备方法,在室温、常压环境下,4小时左右就能将秸秆、茅草等农林废物转化成石墨烯。”近日,在杭州萧山举行的第九届万物生长大会科创平台创新发展论坛暨成果对接会上,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研究员王端超介绍。

    记者采访得知,该团队于今年4月创办杭州原子碳材料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相关技术的小试研究,计划今年完成中试研究以及工程化应用验证。

    2022年,科创中心启动科学公司专项计划,鼓励科研人员依托所在实验室设立公司,将“实验室+科学公司”二合一运行。

    “从种子到成果,种子质量和土壤生态都很重要。”科创中心党工委书记董世洪介绍,当科研人员准备开展一项课题,科创中心会经过充分论证进行“选种”,在“育苗”阶段提供适合发芽开花的条件,尽可能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严格筛选优质“种苗”

    “生物质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储存太阳能并吸收二氧化碳,是自然界中可持续的富碳有机物来源,但将它们石墨化需要200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环境,能耗很高。”王端超介绍,团队联合国内外学者研发的制备方法,通过上百个样品的实验和验证,确定能将生物质的石墨化温度降至25摄氏度。

    这一研究项目在正式启动前,经过了严格的概念验证。

    作为浙江大学和杭州市深化市校战略合作共建的重大创新平台,科创中心于2019年启动建设,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合成生物、先进材料、仪器装备等生态圈,构建“前沿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不妨将科创中心看作一家综合性的概念验证中心,要足够了解市场,又不能急功近利。”科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部部长黄晓飞介绍,一项科研项目在科创中心启动前,基本要经过中心讨论、专家咨询和正式论证三轮论证。

    其中,正式论证环节由学术专家、投资界和产业界代表以及地方政府代表参与论证投票,人员比例为1∶1∶1∶1。若项目得票率未达到三分之二就不能通过。

    科创中心副主任方磊指出,针对到了一定阶段的项目,中心鼓励科研人员创立科学公司,同时厘清科研人员创业时知识产权权属问题,并招募科创合伙人,帮助其管理公司,打消他们的相关顾虑。在企业初创期,科创中心保障50平方米左右的孵化空间,同时也支持他们申报属地创业政策。

    经费支持“拨投结合”

    2024年10月,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辉带领一支跨学科团队,在科创中心开设功能复合材料创新工坊,同步成立杭州飞尚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该公司副总经理申乾宏介绍,传统电镀防腐方法存在环境污染、工艺复杂、耐蚀性不足等问题。团队研发的环保型钕铁硼防腐涂层新材料,以聚合物溶胶为成膜基质,通过跨尺度协同作用增强涂层抗渗透能力,相比电镀工艺,其耐盐雾腐蚀和高压加速老化性能大幅提高。

    “该团队在创新工坊的科研进展,能及时同步到公司。”方磊介绍,飞尚的注册资金为500万元,团队和科创中心共同出资。其中,中心出资50万元,占10%的股份。

    记者了解到,科创中心创新科研经费支持机制,探索“拨投结合”成果转化路径,构建起从种子轮、天使轮到A轮及以后的基金矩阵,将科创中心科研经费投入固化为科学公司股权,为科学公司市场化运营提供支撑。

    方磊介绍,天使基金体量为1亿元,其中市场化机构占70%,科创中心与萧山区政府占30%,主要针对企业初创阶段的资金需求,帮助成果从小试迈向中试阶段。

    截至目前,科创中心已经成立43家科学公司,12家完成作价入股,市场化融资近4亿元,总估值近15亿元。

    董世洪表示,科创中心背靠浙江大学的技术研发优势,立足属地的产业集聚优势和面向市场的活跃生态优势,通过资金链、产业链、政策链、服务链的深度协同,致力于探索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的可复制路径。

打赏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新闻